新刊专访


黄运长: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净土




采编、排版  |  miko

监制  |  moe

受邀采访  | 黄运长

图片提供  |  艺术家黄运长

欢迎转载,请注明来源




艺术家具有将艺术、生活、情感、美学等一切事物串联起来的能力,艺术家不仅仅只是艺术家,但是又有别于其他职业者或其他社会角色,我想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他展示自己艺术语言的独特方式。


这个月我们邀请了雕塑艺术家黄运长,当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与现代雕塑艺术的交织在一起,使两者艺术文化变成了着实的可读性,在雕塑艺术中回归艺术的初心,不断追寻传统与创新的改变。





本期专访艺术家 | 黄运长



1993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州

2017年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

2019年至今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





隐世的猿猴





Q:您为什么会选择做雕塑?因为艺术上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,比如绘画,装置,影像......等等,这里面是有什么契机吗?


A:可以说是缘分吧,当时没想过学雕塑,最初学的是造型和绘画类,但在机缘巧合之下报考了鲁迅美术学院,大家都说它的雕塑是最好的,所以就报了雕塑系。在后面的学习中也发现自己慢慢地喜欢上了雕塑,不然毕业后我也不会一直从事雕塑创作。



Q:我看到您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动物来呈现的,这里面有什么含义吗?


A:从一开始我的作品就比较偏动物神话类的,我一直想在创作上做一些尝试,所以在做猿相关的题材,猿在中国传统文人诗歌中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题材,在宋代山水画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,古人把猿看作是一种隐世的状态,是内心的一种情结。而在雕塑领域上做猿的都比较少,所以我想把它带到雕塑中去。



《踏歌行》2020 | 青铜 | 45x15x47cm



Q:《沐猴》中夸张的拉长手臂,形成一种横向的形式美,其中包含着什么意义?


A:它的造型其实就是长臂猿,这件作品挺受欢迎的,猿题材的第一件作品就是《沐猴》,它的整个形式和颜色,是以国画形式去呈现的,所以有一种中国传统的特色和韵味在里面,能引起观众的共鸣。



《沐猴》2018 | 树脂 | 75x12x25cm



Q:其实我还是蛮好奇《长右》的创作故事,它最初给我的印象是:似猴不似山,可以和我们说一说吗?


A:你现在所看到的感受和我创作时所想要给观众的东西是一样的,说明我这件作品还是蛮成功的。这件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《山海经》:“东五百里,有兽焉,其状如禺而四耳,其名长右,其音如吟,见则郡县大水。山海灵兽长右,形如猿猴,以水为食,四耳可听千里,上达天庭,下入冥府。”里的四耳神兽长右,当时就想赋予它更多的人性,长右其实没有恶意,但是它一出现就会引发洪水灾害,所以它就待在水里,很是困惑,其次它又像一座山一样,俯视人间的一切。



《长右》 2020 | 青铜 | 86x29x16cm



Q:《卧游》的灵感来源于:最早明确提出的是南北朝时期宋朝宗炳的著作《画山水序》,它是以山水游记作为创作的,但您是以动物为形创作出这一系列的作品,为什么?


A:这一系列有三个作品:《卧游-北冥》、《卧游-云中歌》和《卧游-占山城》,古人在创作的时候,画画是一种记录,他们外出游玩之后,通过自己的回忆和印象再进行创作。宗炳游玩之后就在家的四壁上画满了自己游玩的所见所闻,而后躺在屋子中重新追忆那种游玩时的情景。山水画中追求的就是一种:可形可居,非常立体的一种方式。在这一系列中其实都有一个人在里面。这个人就是我,跟随着这些意象畅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



《卧游-北冥》2017 | 青铜 | 110x35x50cm



《卧游-云中歌》2017 | 青铜 | 85x25x40cm



《卧游-北冥》的创作灵感来源于《庄子》逍遥游篇:“ 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,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……”。不管是是神话也好,山水也好,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畅游在万物中的一种精神世界。《卧游-云中歌》是我想表达一种卧游自然,跟随着白云一起飘游的自由状态。而《卧游-占山城》是我的一种困惑,上面是山川自然,而下面是现代城市的缩影,它倒着生长在中国传统山水之中,表达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。



《卧游-占山城》2017 | 青铜 | 40x40x85cm



Q:除了以荒古传说之类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,在生活中您是怎么去寻找创作灵感的?


A:平时看书,看国画,也经常从里面汲取一些创作的灵感和素材,神话题材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在于你无论是从文字或画作中,你都可以很自由地去创作,还可置身于那种情境中。



《青云》2018 | 青铜 | 60x25x120cm



Q:在不同系列的作品中,哪个是您最您最喜欢的?


A:每一件作品,都是当时创作的一种感受与想法,现在对猿的系列会比较喜欢,感觉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题材与艺术语言,也是能和观众产生共鸣的一个题材。在整个快节奏的社会下,我们的心里都有一只猿,都有属于自己隐世的一块净土。同时,我也想把这个题材做得更全面点。



Q:雕塑艺术不像架上绘画有固定的承载媒体(画布),那一件作品最初的构思是从概念,内容,外观,材料质地,或是其他哪方面开始的?


A:我的作品基本都是青铜材料,在创作时,我会先从形体语言开始考虑,其次是呈现的效果。从2018年就开始创作猿系列的相关作品,比如《长右》做的时间是最长的,从表情、水纹、毛发细节上等等,因为在不断修改和变化构思中去创作的。



《林樾》2020 | 青铜 | 60x18x25cm



Q:在多年的创作中,您每一次的创作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?在这一创作风格上会继续延续下去吗?


A:每一件作品中,你能看到的点,其实就是我这些年来的体会与发现。比如《林莺》中肩膀上的小鸟,使得整件作品更有互动感。


猿可能会一直创作下去,但后面会怎么变化,我还没想清楚。像最近我做的猿都会比较圆润,丰满,也有可能会越做越胖,我想在雕塑语言上有更多的尝试,不想满足于现状。



《林莺》2020 | 青铜 | 48x15x58cm





传统与现代,一切交给时间





Q:在现在变化莫测的艺术洪流中,中国的雕塑也在快速发展中,可以说前面都在吸收西方艺术的过程,后面就是回归本我,回归到中国传统的雕塑上,你会怎么看未来中国雕塑的发展?


A:这个挺有感触的,在鲁美的五年都是西方艺术体系,基本上很少有中国传统艺术的教育,同时我也感谢当时的学习,因为它训练了我雕塑的基本功,做的人体相关的雕塑也会比较多,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以动物形象来进行创作的一个原因之一。



《林间》2020 | 青铜 | 88x15x40cm



Q:在几千年的岁月洗礼当中,传统雕塑艺术系统当中,线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,而传统雕塑的写意更多是“以线入体”,在创作过程中,我们要如何更好地将传统雕塑融合到当代雕塑中去?您是怎么做的?



A:大多数仅仅只是停留在表象中,生搬硬套地把传统样式直接运用到现代雕塑中,还是要有一个磨合过程。给它一个慢慢结合和吸收的时间吧,我也在学习和探索中。



《惊蛰》 2021 | 青铜 | 42x18x25cm



Q:中国现代的雕塑发展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,城市中的公共雕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,您认为城市与雕塑的关系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?要怎么做才能促进现代雕塑的发展?


A:这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,这几十年来,中国发展得太快了。同样,雕塑在城市中也是一个快速的发展,这个最好的方法就是交给时间。它会进行筛选和淘汰掉,当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步入一种健康的状态,那么真正能体现这座城市的雕塑和艺术文化就会留下来,时间会检验一切的。




Q: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生活质量也在提高,对于艺术品的要求及审美也在提高,大家也都会购买艺术品来装饰自己的居住空间,而艺术品正是处于艺术与设计交汇点的特殊临界区域 ,对这两个学科有何感想,您觉得雕塑在一个室内空间中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?


A:在西方国家,建筑和雕塑其实是一体的,他们的很多建筑外都有雕塑,建筑、空间和雕塑是分不开的。雕塑在空间和建筑中,是一个点睛之笔吧,如果它和整个空间和建筑不匹配的话,也是会被淘汰的,这和城市公共艺术一个道理。



》2021 | 树脂 | 22x28x102cm



Q:在举办这么多的展览之后,您有哪些体会?


A:我主要参加群展比较多一点,每次都有一种把自己孩子带出去溜的感觉。



Q:在生活中,您除了创作,平时的时间会做什么?


A:平时会自己写字,画国画,撸撸猫和朋友聚一聚。



Q:在接下来的创作中,您会有哪些安排?


A:明年我就研究生毕业了,所以也在一直准备新的作品和毕业作品。



山居秋冥》2021 | 青铜 | 40x20x60cm







ABOUT



ARTCLOUD艺术云是艺术品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,合作全球3000多个艺术家及数字艺术STUDIO。主要服务内容有艺术策展、艺术品设计配置顾问、艺术品定制采购、艺术品价值跟踪、艺术IP授权及艺术内容输出、新媒体沉浸交互装置、艺术创意研发等,同时运营有线下多座艺术展馆、iART数据系统和具有全球当代艺术影响力的 SAP国际艺术大奖。自成立以来,艺术云高速发展,目前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全新艺术生态专业平台。




艺术策展 | 艺术品设计配置顾问 | 艺术品定制采购

艺术品价值跟踪 | 艺术IP授权及艺术内容输出

新媒体沉浸交互装置 | 艺术创意研发




合作联系

/



| 微信号 |  Artcloud_yishuyun

| 邮箱 |  artcloud@artcloudsz.com

| 官方网站 |  www.artclouds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