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陈红波

-


1978年

出生于中国重庆

2001年

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本科毕业

2009年

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

现任教于重庆师范大学




《至静而神游》



《碚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30×60×6.9cm



《尘埃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30×60×6.9cm



《白塔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直径40cm



在中国传统美学中,“静”呈现了自然本真的状态,能触及宇宙万物相通的本质。同时“静”能使我们拨开迷雾,去洞彻事物的本质,理清事物间的关系。也能使我们抛开杂念和妄想,去容纳可能容纳的一切。而这样的传统美学观点,在当下的社会中仍有着它的意义,为现代人追求生活中心灵的自由提供了蓝本。我的作品一直试图呈现这样的“静”。 



《一片云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直径40cm



《一片海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30×60×6.9cm



《再见,拿破仑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40×40×6.9cm



“静”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,心无挂碍。在古典美学中,静与空虽是两个范畴,但是它们往往都是在同一状态下同时产生。它们都是要达到“去知去欲、去物去我、追求无限”的境界。“静”能至“空”,“空”也能生“静”,“静”“空”之间是可以相通的。或者说我们可以用“空”来呈现“静”,“空”与“静”比较起来,在视觉的感知上要更直观一些。然而“静”的最高境界是“神游”,是一种外在平静而内在思绪飞扬的状态,所以与之相通的“空”也不应是一片虚无,而是“实”的前奏,是“实”的无限可能。


这样的“空”是外在虚空而内在充实的状态,是空以待实,不落虚无的状态,这能生万千情思而又情有所寄。而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在传统美学中有很多的优秀范例,“隔”或者称之为“离”便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。



《池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40×80×10cm



《紫竹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40×80×10cm



《虚竹》

综合材料,多层亚克力

60×60×13cm



这样的“隔”与“离”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距离感,这样的距离感并非完全虚无或者完全阻隔而形成的隔绝状态,而是通过时间空间滤过后,与现实事物既隔开又相通的状态。这样的距离感是使“空”在视觉上得以呈现的有效手段。距离感使得观者与物象不沾不滞,物象得以孤立绝缘,自成境界,空灵而自在。


这样的距离感使得情感的注入和思绪的回旋成为可能,而这些情思又在对象上得以寄托,其实我们平时提及的“距离产生美”的道理便在于此。而这样的审美体检在现实中也很多:情感上,对家乡、故人的思念;视觉上,纱幔后倩影,晨雾中的小径;听觉上,幽静空山中的鸟鸣,等等,这些都是这样的距离感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。



《飘来飘去,没有尽头(二)》

综合材料,四层亚克力

直径60cm,厚度11.5cm



《飘来飘去,没有尽头(三)》

综合材料,四层亚克力

直径60cm,厚度11.5cm



《行吟诗人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60×60×10cm



在我的作品中,也是通过营造这样的距离感来呈现“空”,从而以“空”生“静”。而距离感的营造,我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。时间方面就是对记忆进行描绘。记忆的对象投射到过往,而记忆的主体以及记忆这个活动的本身在当下,这两者间便呈现了距离感。所以,我对记忆的表现不只是简单的描绘记忆中的对象,而是试图呈现整个记忆的过程,也就是现实的物象带出记忆的对象,从而引出记忆的环境,再而带出相应的情感,最后又回到现实当下的感受。


空间方面对距离感的营造就更为直接也更好理解。作品中形象的大小、虚实、位置等属性对于视觉上距离感的产生与强化本身就有着直接的作用,同时现实中雾气、夜色、细雨等等这些能产生距离感的“隔”的因素,我也试图在作品中将其感觉传达出来。



《春晓》

综合材料,多层亚克力

50×80×12cm



《也许在天边》

综合材料,多层亚克力

50×80×12cm



《云外天》

综合材料,多层亚克力

50×80×12cm



基于这些考虑,我的作品抛开了传统平面绘画的形式,最终是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呈现。每层形象绘制在透明的亚克力板上,每层之间隔开一定距离并重合在一起(有点类似Photoshop的图层)。


运用这样的方式我试图呈现记忆的过程,也就是现实的物象带出记忆的对象,从而引出记忆的环境,再而带出相应的情感,最后又回到现实当下的感受。我将所带出的记忆的对象置于中间一层,再由它引出其相应的环境,并将这环境绘制在最底层,最后一层是我称之的情绪,是一些半透明的纹理,置于最上面。最后这一层将记忆的对象和环境一下笼罩在幽暗中,使整件作品呈现出记忆的模糊或不真切的距离感。同时中间一层记忆对象的形象约有减弱,但是底层的背景因为远离表层所以变得非常模糊。


这样的状态和我认知的记忆的状态很接近,记忆的对象还算清晰,但其环境已模糊不清或者完全是被抽离。同时最后一层又将记忆的主体一下来回到现实,将记忆后当下的情感呈现出来。



《在海上 1 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40×80×11.5cm



《在海上 2 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40×80×11.5cm



《龙背石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50×100×11.5cm



空间方面,分层后形象与背景分离开来,但由于透明的材质又使得形象在空间中得以重合,这种分离又联通的方式本身就产生距离感,同时加上最面上暗色半透明的一层,使形象与背景都笼罩于一层莫名的幽暗中,如同隔着夜色或是一层窗幔在看一景象。这一层本身就加强了距离感,距离感的存在使得情绪注入成为可能。先前提到的背景几乎笼罩于暗色之中,主体形象也在这层暗色之下显得扑朔迷离。


这样,起初实在的背景和形象在这一层暗色中逐渐成为虚,而这虚又生出莫名的情绪。就好比王安石的诗句:柳叶呜蜩绿暗,荷花落日红酣。三十六陂春水,白头相见江南。前三句都写江南美景,而最后一句:白头相见江南把之前的美景全罩上了浓浓的思乡之情。之前越是美好,这样的思念越是伤感。无形的思绪被实景带出,而最终又将这些实景都笼罩于这无形的思绪之中。



《梦到梦的尽头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50×100×11.5cm

《琼楼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60×60×12cm

《山.石》

综合材料,三层亚克力

50×100×11.5cm

我的作品通过分层的方式来营造距离感,这样的距离感在作品中又能呈现出空灵的感觉,使“空”的感受在视觉上得以呈现。“空”能生“静”,从而使我的作品最终回到“静”的感受,使我与观者有可能将精神融入其中,并从中得到抛开杂念和妄想的心灵的宁静与自由。


文/陈红波




个展:


2008年 “美好时光”陈红波作品展/泰康顶层空间/北京

 

联展:


2018年  灿烂的七月/宝龙艺术中心/上海

2018年  宝龙艺术大奖/宝龙艺术中心/上海

2017年  第二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/宁波美术馆/宁波

2017年  光怪陆离.落山肩/雪山艺术小镇/丽江

2017年  未来能见度/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/重庆

2017年  游心乘物/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/重庆

2016年  新绎之星回顾展/新绎空间/廊坊

2016年  青年艺术100/国内外巡展

2016年  川美力量/艺术厦门/厦门

2015年  新绎之星/新绎空间/廊坊

2015年  空间之奥/3812画廊/香港

2015年  诗碑家青年艺术助力计划/全国农业展览馆/北京

2015年  南京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/金陵美术馆/南京

2015年  景与物的新结构/四九画廊/北京

2015年  学院之星/经典元素艺术空间/北京

2014年  隐/今日美术馆/北京

2014年  有中生有/青研会/北京

2014年  释放/M-space/北京

2014年  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沙龙展/卢浮宫卡鲁塞尔厅/法国巴黎

2014年  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及获奖提名作品展/中国美术馆/北京

2014年  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综合材料绘画展/河北省博物馆/石家庄

2014年  青年艺术100/国内外巡展

2014年  高考/名泰空间/北京

2013年  觅影、溯源/新绎空间/北京

2012年  V时代/树美术馆/北京

2012年  青年艺术100/国内外巡展

2010年  art walk艺术展/ora-ora/香港

2009年  Y世代/ora-ora/香港

2009年  Art Sunday/ora-ora/香港

2009年  映射—聚焦 /顿艺术空间/北京

2008年 “伤.感”四人展/BEYOND空间/深圳

2008年 “我在流通”三面体艺术小组第一回展/501重庆当代美术馆/重庆

2008年 “重释当代”四川美院、广州美院研究生联展/重庆、广州

 

获奖:


2018年  宝龙艺术大奖铜奖

2017年  第六届重庆美展综合材料二等奖

2015年  同行同至——“新绎之星”青年艺术家计划

2014年  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



以上作品均可联系ARTCLOUD微信公众平台收藏

The above artworks can be contacted by ARTCLOUD